• 股票杠杆平台申请张亚东的年薪仍牢牢钉在千万级别

    发布日期:2025-11-09 12:44    点击次数:66

    股票杠杆平台申请张亚东的年薪仍牢牢钉在千万级别

    香港机场登机口前,57岁的张亚东西装笔挺,手持飞往加拿大的机票,却被工作人员一句“请留步”拦住了去路。

    2025年5月,香港国际机场的离境大厅上演了戏剧性一幕。绿城中国前董事会主席张亚东在飞往加拿大的登机口被工作人员精准拦截。经过十几分钟交涉,这位曾掌管4000亿房企的前高官,最终未能踏上那趟航班。

    这一幕发生在张亚东突然辞职仅两个月后。今年3月,这位57岁的房企掌门突然辞去绿城中国董事会主席职务,引发地产圈震动。

    张亚东的“逃逸式辞职”与其心腹团队相继失联、中交集团高管集体落马的反腐风暴交织在一起,犹如多米诺骨牌揭开了中交集团内部震荡的序幕。

    过去一段时间,多名中交地产高管被查、中交集团董事长王彤宙被带走、新任董事会主席刘成云携中交系”基因强势入主,一系列连锁反应为绿城中国蒙上厚重阴影。

    张亚东激进扩张与逃逸式辞职

    张亚东并非普通商人。在空降绿城之前,他曾是大连政坛的重量级人物——从城建局局长、建委主任一路升至副市长、市委常委兼统战部部长。2016年落选大连市委常委后,他的人生轨迹发生重大转折。

    2018年,张亚东被中交集团“空降”至绿城,担任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更令人意外的是,仅一年后他就正式接替创始人宋卫平,成为董事会主席。

    这位体制内出身的官员一上任就向绿城的传统开刀。他当众宣布抛弃绿城坚持多年的“小而美”稳健路线,转而推行“高周转、高杠杆、高溢价”的扩张策略。

    “别人拿一块钱,一年能转两次,开发两个项目,我们绿城呢?两年才能干完一个,这钱不是在创造价值,是在睡大觉!”张亚东在内部会议上如此批评。

    张亚东的雷霆手段很快见效。在2019-2021年间,绿城销售额从1000多亿飙升至3500亿,行业排名从第17位跃升至第7位。他甚至提出“2025年冲击6400亿”的宏伟目标,试图将绿城推向行业巅峰。

    此后,亚东主导的拿地策略堪称“疯狂”。2020-2024年,绿城在全国30多个城市拿下120余宗地块,其中溢价率超过20%的就有47宗。

    其中,2024年成为张亚东豪赌的巅峰时刻:在上海徐汇区土拍中,绿城以30%溢价率击退17家房企,以13.1万元/平方米楼面价刷新上海地王纪录。在杭州江湾新城争夺中,又以28.5%溢价率拿下长三角单价地王。

    当房地产行业在2022年开始降温时,张亚东却依然踩着油门。在各大房企纷纷收缩战线之际,他一年内耗资529亿元在下行市场中疯狂拿地。

    然而现实很快打脸。2023年绿城毛利同比大幅减少22.47%,几乎倒退至2021年水平;年内利润较2022年减少25%。2024年净利润率暴跌至仅1%,相当于卖100元房子只赚1元,而负债总额一举突破4000亿大关。

    业绩下滑暴露了张亚东与第一大股东中交集团的深层矛盾。中央巡视组点名批评中交对绿城“控股不控权”,直指张亚东把公司管得像自家产业。

    更让股东们怒不可遏的是,在公司陷入困境时,张亚东的年薪仍牢牢钉在千万级别。2022年他拿到1234.5万元,连续两年超过1200万的年薪与公司惨淡业绩形成刺眼对比。

    张亚东显然不满足于职业经理人角色。他走出了最致命一步棋:试图联合二股东九龙仓引入新投资者,稀释中交集团28.97%控股权。

    2024年底,一场决定性的闭门磋商在中交与九龙仓之间展开。张亚东试图构建的权力同盟瞬间瓦解。意识到大势已去,2025年3月21日,张亚东突然提交辞呈,上演“逃逸式辞职”。

    辞职前一个月,张亚东的核心团队已开始解体。2025年2月底,他一手提拔的前董秘尚书臣突然“失联”;3月初,一直紧跟张亚东的前党委书记李森也没了消息。

    “中交系”的光环与阴霾

    张亚东辞职后,中交集团立即派出56岁的“老将”刘成云接任董事会主席。这位在中交体系工作30余年的干将,被外界视为最能传达中交意志的绿城董事。

    新任董事会主席刘成云的履历堪称“中交系”典型:从四航局基层工程师起步,历任中交城投董事长、振华重工一把手,2023年升任集团党委常委。此次临危受命,被寄予“重塑商业逻辑”的厚望。

    刘成云上任后的第一个动作极具象征意义。绿城发布公告称新任董事长将不从公司领取任何薪酬或董事袍金。这个“零薪酬”姿态,像一记响亮耳光打在张亚东千万年薪的旧事上。

    新管理层随即抛出“千亿去库存”计划,将绿城从“高歌猛进”强行拉回“稳健发展”轨道。但刘成云面临的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目前,刘成云面临三重挑战:债务压力——截至2024年底,绿城净负债率56.6%;品牌重塑——产品力下滑,2024年交付项目维权事件频发;战略平衡——绿城需在国资安全与市场效率间找到新平衡点。

    与此同时,绿城股权结构的悄然重构。中交集团通过多次增持,持股比例已达28.97%,远超九龙仓的12.45%。

    更关键的是,九龙仓在2025年3月彻底退出董事会,中交系在13人董事会中占据7席,实现绝对控制权。这种权力格局的变化,使得绿城从“混合所有制标杆”逐渐向“中交系子公司”蜕变。

    就在绿城权力更迭之际,中交集团旗下另一地产平台中交地产爆发危机。2025年6月,包括原董事长王彤宙、总经理王海怀在内的5名高管被查。

    这场反腐风暴与张亚东事件是否存在关联?目前尚无官方定论,但市场普遍认为,中交对绿城的管控正在全面收紧。中央巡视组此前曾点名批评中交对绿城控股不控权,而张亚东的劝返可能只是这场整顿的开始。

    从“宋氏理想”到“维权困局”

    可以说,绿城的改变,正是源于“中交系”的入主。

    1995年,宋卫平在杭州蒋村一块荒地上创建绿城中国。以桂花命名的系列住宅产品——丹桂、金桂、银桂陆续上市,奠定了绿城在浙江的品牌地位。

    宋卫平的成功源于他对品质近乎偏执的追求。他曾半开玩笑地告诉媒体:“绿城不是赚钱能力最强的房地产公司,但在业主中的口碑却是最好的。不担心速度问题,更担心品质问题。”

    这种以品质为信仰的基因,在2014年中交集团入主前达到巅峰——杭州蓝色钱江、上海玫瑰园等项目,不仅成为城市地标,更让“绿城业主”成为身份象征。

    然而,2019年7月宋卫平正式退出董事会后,绿城的品质基因开始悄然变异。中交集团作为大股东,将“规模扩张”与“利润考核”摆在首位。

    同时,宋卫平时代的“产品委员会”制度被废止,取而代之的是中交系主导的“利润导向”考核机制。原绿城高管曹舟南、寿柏年等核心成员相继离职,代之以职业经理人团队。

    随着中交系成为控股股东,绿城开始转向高周转、短平快策略。品质让位于规模与速度,绿城项目的工程质量开始出现明显滑坡。

    2024年,青岛绿城海棠印月南区业主发现,交房不到两年的新房出现结构顶板贯穿裂缝问题。在济南,绿城桂语朝阳项目交房8个多月后仍无法办理大证。究其原因,是部分房屋、储藏室处于抵押状态,开发商迟迟未能解押。

    2025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绿城凤起乐鸣小区地下车库被曝存在严重质量问题。郑州绿城锦棠天地项目则因高达6.89的容积率引发争议,远超标郑州市三环内容积率上限3.51的新规。

    在济南绿城瑞马·润百合项目工地,周边居民持续投诉施工噪音和扬尘问题。2025年5月,环保部门监测显示噪声超标,对项目立案查处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7。

    青岛成为绿城质量问题的重灾区。绿城理想之城郁金香岸业主反映房屋室内多处墙体开裂;绿城晓风湖畔的高价楼盘多户业主家逢雨必漏;在绿城澜园地暖跑水、屋顶漏水、窗户漏风。

    更令人震惊的是,西海岸绿城文澜锦园项目被曝往旁边空地倾倒建筑垃圾,施工单位因未办理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遭到行政处罚。而就在前一年,该项目刚刚因工地噪音超标被罚。

    “买绿城有风险,漏风,漏水,很正常。”一位业主的讽刺道出了众多购房者的心声。曾经以品质著称的绿城,如今面对的是浩浩荡荡的维权大军。

    此前,上交所定于今日组织开展竞价撮合平台、综合业务平台等业务测试。此次测试旨在模拟实盘压力,涉及券商、公募基金等金融机构,并不开放给普通股民。

    众所周知,上交所的交易系统在9月27日早盘的“爆单”行情下“宕机”,投资者的订单出现延迟,长时间不清楚已报委托的状态。经过1个多小时的抢修后恢复,但下午仍有投资者表示无法成交。对此,上交所后续发布了致歉声明。

    写在最后——

    香港机场登机口的灯光在张亚东身后渐渐模糊。这位曾梦想打造6400亿房企帝国的前高官,最终未能登上飞往加拿大的航班。

    几乎同时,中交集团原董事长王彤宙在河南省委大楼会谈结束后24小时内被免职带走。五名核心高管的集体落马,成为央企反腐风暴的最新注脚。

    绿城新掌门刘成云宣布“零薪酬”上任时,数千公里外,武汉土地拍卖现场仍有人举着绿城号牌,以54%溢价竞得宅地。

    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场景股票杠杆平台申请,共同勾勒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转型阵痛——当高周转模式撞上债务高墙,当混改企业的权斗遇上反腐利剑,一个时代正在落幕。